20 世纪以前的古代市场是买卖分立的单层结构,21 世纪后的现代市场是统分结合的双层结构:“统”的一层是基础业务平台,是免费生态系统;“分”的一层是多元增值业务,直接进行现金交易。
以上四个方面就是宗教的自然种子: (1)对鬼的看法;(2)对第二因的无知;(3)对所畏惧的事物的敬拜;(4)将偶然事物当作预兆。
中国人认为:“人”是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能体现的--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,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掉,“人”就被蒸发掉了。因此,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,还有一个抽象的“人格”。
中国文化要求每一个人做到的,是一种不生不死的状态。一个人不能太爱憎分明,因为,自己爱的东西得不到,自己憎的东西排不开,都会引起极大的痛苦,因此,唯一的麻醉剂,就是处于感觉不冷不热的中间灰色地带,以便对自己失去控制的外界达成一种绝缘体的效果。
中国人即使在现实中很劳碌,在心里总会希冀一种“桃源”状态,在那里,一切都可以依托别人替自己操劳。 中国人格的组成由很大一部分是“他制他律”而少“自我组织”的,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压缩,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,整个“人”都被压得很低。
在中西,讨论”人“所用的叙事是截然不同的。在西方,是倾向于用心理学的语言,在中国人之间,即使是知识分子,也无所逃遁于道德化、人事化(包括政治化)语言之笼罩。换而言之,一切在西方是属于个人心理形态的状况都会被中国人予以”人事化“或“道德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