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交织在一起,互相创造对方的宇宙,只要其中一人英年早逝,所有的人都会受到冲击。我们不光是为自己而活;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。我们为大地、为得州、为昨晚捐躯供我们食用的鸡、为我们的母亲、为公路、为天花板和树木而活。我们有责任善待自己,然后以同样的方式善待这个世界。
基于这些体验,我想,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原创文体和叙事手法,首先作为出发点,比起“给自己加上点什么”,好像“给自己减去点什么”更有必要。仔细想来,人生在世,我们似乎将太多的东西揽入了怀里。该说是信息过剩呢,还是行李太多?我们要面对的细微选择太多太多,当试图表现自我时,这些内容时不时会发生崩盘,有时还会陷入引擎熄火般的状态,导致我们动弹不得。不妨将没有必要的内容扔进垃圾箱,为信息系统消消肿,它们便能在大脑里自由地来来往往了。
其次(恐怕先于动笔)要做的,我觉得应该是养成事无巨细,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。身边来来去去的各色人物、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,不问三七二十一,认真仔细地加以观察,并且深思细想、反复考虑。虽说是“反复考虑”,却没必要急于对事物的是非价值作出判断。要尽可能地保留结论,有意往后拖。重要的不是得出明了的结论,而是把那些来龙去脉当作素材,让它们以原汁原味的形态,历历可见地留存在脑海里。
我们的日子诚然可贵,但我乐于见到它们离去,只要我们看到它们留下的空处长出的东西更为可贵:一株罕见的异国植物,使我们园丁心喜的小树,一个我们要教的童子,一本我们要写的小书。
人们说这是个偶然。我不相信天下有偶然这回事。如果你拼命需要一样东西,并且去寻找它,这就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了,而是你自己的渴望和强制领着你找到了它。
有效处理每一种问题的基础都是一样的:向你的配偶表示你基本能够接受对方的性格。人类的天性决定了,除非你觉得对方理解你,否则你几乎不可能接受对方的建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