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ormat_quote 人们在赞同和允许某些行为时,并不是由于它是杰出的而只是由于它合乎自己的意志和利益,所以伦理赞同在本质上是出于私利的——这与知识赞同非常不同,知识赞同是出于公心或客观标准,除非某种知识赞同已经卷入了政治权力斗争(福柯的“知识/权力”模式)。
format_quote 包括三部分:逻辑学、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。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实际上都是属于逻辑学的展开,黑格尔把它们称为"应用逻辑学"。自然哲学讲自然,精神哲学讲人和人类社会,自然和人都是逻辑学在这两个领域的"外化"而形成的哲学,所以它们都属于应用逻辑学。
format_quote 人生而有欲,欲而不得,则不能无求,求而无度量分界,则不能不争。争则乱,乱则穷。先王恶其乱也,故制礼义以分之,以养人之欲,给人之求,使欲必不穷乎物,物必不屈于欲,两者相持而长,是礼之所起也。”(《荀子·礼论》)
format_quote 令人讶异的发现是,在追求目标的时候,过程常常比达成更让人快乐。德国俗语是这样说的:“期待的快乐是最大的快乐。”然而说到期待,就牵涉到一件麻烦的事:期望太高,结果只能是失望。不幸的是,人很难自由地设定自己的期望,期望常常是自己产生的。幸福感也是这样。很少人能强迫自己感到幸福。“人人都追逐着幸福,幸福却藏于我们的身后”,德国诗人布莱希特(Bertold Brecht,1898年—1956年)如此写道。
format_quote 由于solitude指孤身一人,也表示不会跟其他人成群结队。因为只要跟其他人聚在一起,就不得不去配合别人的价值观,所以我们必须积极脱离与他人群集的状态。如此就可以脱离烦琐的人际往来与人情压力,得到自由。犹如enjoy solitude所表达的,就是可以享受悠闲自得的孤独生活。若我们无法决定成为孤独的人,始终只是他人意见与思想的奴隶,就会一直这样过着日子。我们必须仔细思考,这种生活正是受到“意志”的操弄,才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痛苦与烦恼。若想要避开这些痛苦与烦恼,就必须尽量远离过着庸俗生活的世人,尽可能独处;也就是说,要过着孤独的生活。孤独的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寂寞,反倒可以过得很愉快、自由且丰富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“如果自己本身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越强大,就越不需要外求,也不需要依赖他人”。而且,“当进入孤独的状态,真正的自我才会显现出来”。不过,有不少人并不喜欢孤独。他们喜欢寻求外在的刺激,独处就会觉得无趣。如果自己的内在空空如也,就会受不了孤单一个人。从另一面来看,对独处感到自在愉快的人,孤独一人的时刻才是他们创造力最高也是最幸福的时刻。“幸福就在自己的心中,不假外求。”
format_quote 当我自以为知道什么对别人最好时,其实我早已过了那条界限。即使以爱为借口,也是一种狂妄自大,必然会带来紧张、焦虑和恐惧。毕竟,知道什么是自己最该做的事,才是我唯一的本分。在我设法解决你的问题之前,我应该先处理好自己的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