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solitude指孤身一人,也表示不会跟其他人成群结队。因为只要跟其他人聚在一起,就不得不去配合别人的价值观,所以我们必须积极脱离与他人群集的状态。如此就可以脱离烦琐的人际往来与人情压力,得到自由。犹如enjoy solitude所表达的,就是可以享受悠闲自得的孤独生活。若我们无法决定成为孤独的人,始终只是他人意见与思想的奴隶,就会一直这样过着日子。我们必须仔细思考,这种生活正是受到“意志”的操弄,才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么多的痛苦与烦恼。若想要避开这些痛苦与烦恼,就必须尽量远离过着庸俗生活的世人,尽可能独处;也就是说,要过着孤独的生活。孤独的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寂寞,反倒可以过得很愉快、自由且丰富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“如果自己本身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越强大,就越不需要外求,也不需要依赖他人”。而且,“当进入孤独的状态,真正的自我才会显现出来”。不过,有不少人并不喜欢孤独。他们喜欢寻求外在的刺激,独处就会觉得无趣。如果自己的内在空空如也,就会受不了孤单一个人。从另一面来看,对独处感到自在愉快的人,孤独一人的时刻才是他们创造力最高也是最幸福的时刻。“幸福就在自己的心中,不假外求。”
其中有部分透露了宗教的某些秘密,也有很多针对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的建议,不算是为人处世的方法,而是真正能让人平安度过一生的想法。其中特别有益的,就是“孤独”(die Einsamkeit)。
人生中的大多数烦恼,也源自我执,像是“别人怎么看我”“我是什么身份”,以及“我的存在是否遭受危害”。例如在社交场合中,如果有人说了什么不尊重的话,或是受到众人忽视、做出糗事,都会让我们感到很不愉快,好像有个很核心的关于自我的东西受到伤害。但是,如果这样东西只是假象,并不真实存在,我们何苦这么迁就它呢?何苦为了它而汲汲于追求名利,甚至在追求中折损幸福。“自我”的观念,就像一个潜藏在思维深处,带来痛苦与烦恼的鬼怪。只要能将休谟对自我的怀疑,放进我们的思路中,就会发现很多造成烦恼的思路止息了。“自我”的观念暂不起作用,许多烦恼的源头便跟着消失。没有面子问题、不担心个人成就、不恐惧他人对我的观感,甚至不害怕死亡的来临。到了这个地步,自然而然能从烦恼的源头解脱出来。
虽然结婚本身不会带来不幸,但当我们误以为结婚就是幸福时,这个观念倒是有可能带来不幸。就如同在世界各地创办“人生学校”的艾伦·狄波顿(Alain De Botton)所说:“婚姻是现代世界充满痛苦的制度,因为世俗社会对其抱持一项假定,认为走入婚姻主要是为了追求幸福,以致为这种结合增添了毫无必要的煎熬折磨。”简单地说,有些人误以为结婚就自然而然会幸福,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,预期的落空让自己感到痛苦,甚至后悔,也因此错失了从婚姻中获得幸福的契机,反而破坏了两人的关系,从而导致不幸。事实上,结婚是有可能带来幸福的,但重点不是结婚本身。就像哈佛大学幸福学教授塔尔·班夏哈(Tal Ben-Shahar)所说:“维持幸福婚姻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一项因素,不是找到合适的另一半,而是好好经营自己选择的婚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