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port_contacts 《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》

Generic placeholder image
ISBN:9787508653211 作者:孙隆基 分类: 文化

中国人即使在现实中很劳碌,在心里总会希冀一种“桃源”状态,在那里,一切都可以依托别人替自己操劳。 中国人格的组成由很大一部分是“他制他律”而少“自我组织”的,因此一方面被造成自我压缩,不懂得为自己争取权利,整个“人”都被压得很低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3

书伴 回应

每一个人都必须把自己的“身体”保存地好好的,才可以在将来回报父母,生男育女,传宗接代。一个人如果极力做好这一点,就会获得一个正面的社会形象。因此,如果一个人不够珍惜自己的身体,出现病痛,即使已经是成年人,长辈对他关心的口气也变成了责怪,于是,原本应该是“健康”的问题却变成了“道德”问题(亦即是不听话,不受教。)

more_horiz
favorite 3

书伴 回应

在中国人之间,理性精神与人之热情双双不发达。 但中国人的文艺易流向感伤主义,而不是强者的浪漫主义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2

书伴 回应

在中西,讨论”人“所用的叙事是截然不同的。在西方,是倾向于用心理学的语言,在中国人之间,即使是知识分子,也无所逃遁于道德化、人事化(包括政治化)语言之笼罩。换而言之,一切在西方是属于个人心理形态的状况都会被中国人予以”人事化“或“道德化”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2

书伴 回应

在中国人自诩为“无性”、“老实”’的地方,西方心理学家却看到了一种宠坏的人格,一种不求自己去表现浪漫风趣,不去理性地面对障碍,却幻想对方会无限度地来迁就自己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2

书伴 回应

在中国文化里,“个人主义”是而且只可能是“自私”的同义词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2

书伴 回应

中国文化要求每一个人做到的,是一种不生不死的状态。一个人不能太爱憎分明,因为,自己爱的东西得不到,自己憎的东西排不开,都会引起极大的痛苦,因此,唯一的麻醉剂,就是处于感觉不冷不热的中间灰色地带,以便对自己失去控制的外界达成一种绝缘体的效果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1

书伴 回应

一套语言中的名词,并不是偶然的,它们是文化偏向的反映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1

书伴 回应

老百姓一词,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名词。它是指被统治者,是相对做官的人而言的,因此与现代的“公民”观念没有相通之处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1

书伴 回应

在中国这个泛道德主义的文化里,对脱离社会常轨的个体行为也是没有同情心的。

more_horiz
favorite 1

书伴 回应

add_circle